令人难忘的新疆塔城额敏——记“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5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6)
文章分类: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5-06-25 ACTV 阅读( 0 )
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ACTV)6月24日中国新疆塔城额敏县现场报道(ACTV记者王妍松) 6月24日一整天,参加“‘追梦中华·大美新疆’2025海外华文媒体新疆采访行活动”的来自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的15位媒体代表以及《人民政协报》《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的记者们主要在塔城额敏县参访。上午主要参访了额敏县榆柳巷、额敏记忆馆、库尔鲁西·乌斯曼家、伊⼒亚尔·伊⼒家、⻢新华⺠族团结⼤院;下午参访的点位包括:彬彬中华·辽元西境-也迷⾥⽂化园
、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阿⼭⺠俗⽂化陈列馆、海航草原、花毯⼩镇。
塔城额敏的历史发展脉络,正如新疆及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美好的记忆永存。回顾过去,还原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脚踏实地及展望未来。在祖国新疆的大地上,到处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值得书写、讴歌。
此为以后值得回忆的美好时日,这是在祖国大美新疆所度过另一有意义的一天。
记得著名战地记者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所书: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在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在2025年6月祖国新疆的每一天,我们每时每刻都被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断地感动了和感动着......
感谢新疆侨联所精心组织的这次五彩缤纷的“新疆行”活动!
所有的感谢都将融合在我们的报道中。
【点位简介】
额敏县榆柳巷:额敏镇塔斯尔海村榆柳巷位于额敏县也木勒路北四巷,隶属于额敏镇塔斯尔海村,北邻额敏河,南接也木勒路,全长640米,沿街居住着9个民族32户村民。榆柳巷街道正中有一颗树龄超百年,主干是旱柳,次干是榆的榆柳树,寓意榆柳情深,幸福花开,榆柳巷因此而得名。作为额敏县文化旅游品牌街巷,榆柳巷汇集了额敏县重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让域内外游客在滨河河畔就能体验到从城市到自然到农村的风景。榆柳巷按照一人一馆多院打造民俗街巷的目标进行提升。一人:围绕马新华典型事迹打造民族团结大院;一馆:打造额敏城市发展变迁记忆馆(疆内唯一一个用城市命名的记忆馆);多院:以榆柳巷住户为主进行庭院建设和产业小院打造。以榆柳寓意各民族团结情深 以城市变迁馆追寻最美的额敏记忆。额敏县记忆馆位于额敏县榆柳巷,2021年新新建,2023年正式对外开放,美丽额敏,物华天宝,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各民族文化竞相绽放,迸发出灿烂芬芳。额敏县记忆馆,让我们通过时空隧道,追寻额敏城市记忆。
跨越半个世纪的“兄弟”情缘林忠东:在塔城地区额敏县塔斯尔海村,一对生意合作伙伴的民族团结故事,感动了许多人。他们牵手合作、共同创业的故事,和维汉两家人55年亲如一家的手足情缘,共同铸就了两个民族三代人的幸福生活,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赞歌。
1964年,林忠东一家人从县城来到塔斯尔海村。那时,这个村80%是维吾尔族群众。父亲林明恩带着一家老少十几口人来此落户。由于语言不通、交流不便。
库尔鲁西·乌斯曼的父亲乌斯曼·阿肯拜当时任村里“贫协”主任,虽然无法用语言和这户新来的汉族城里人沟通,作为对门邻居,打心眼儿里对他们很亲近。逢年过节,互相走动,慢慢地两家感情越来越好。父辈间的兄弟之情,潜移默化深深影响着林忠东和库尔鲁西.乌斯曼,他们也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1991年,在县酒厂工作的林忠东因企业不景气失去工作,失去工作的林忠东并没有灰心,当他看到育肥牛羊前景广阔时,他就把这一消息告诉给了库尔鲁西,两人一拍即合当年冬天,林忠东筹集6万元钱到牧场买来牛羊,由库尔鲁西育肥后出售,挣到的钱平均分配。经过几年的合作,两人不但有了自己的畜群,生意也像滚雪球那样越做越大。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55年来,“两个家”不分彼此,互敬互爱,传递着温馨的能量,书写着幸福的时光。
大天鹅的情人-天鹅守护者:北京奥运那年,家住额敏河边的伊利亚伊力发现来了两只大天鹅。外地人形容额敏,天蓝得过分,花开得放肆,人好得要命。也许正是如此,才被挑剔的大天鹅选中。大天鹅体态优美,清澈的河水就像面镜子。它们在水中游弋,时时不忘梳洗打扮。杏黄色的喙,这啄啄那啄啄,歪着脑袋瞧瞧,没有一根背羽不熨帖,没有一根尾羽不水顺,没有一根颈羽不丝滑。浑身上下纤尘不染,洁白温润如玉,就仿佛美丽的白雪公主准备与情人相会。
也许伊力亚尔·伊力命定要成为大天鹅的情人。野生大天鹅警惕性强,稍有风吹草动就会飞走,为了留下这对“天使”,让额敏成为“天使的故乡,伊力亚尔·伊力整个冬天几乎寸步不离。担心孩子们淘气打弹弓担心野狗下河滩扑咬,担心游客过量投喂,担心喜爱摄影的人离得太近……他自愿担当起守护大天鹅的义务,如同一个父亲疼爱他的女儿,一个丈夫疼惜他新婚的妻子,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小伙子,甘心情愿做了护花使者!
伊力亚尔·伊力喜爱这群天外来客。这份沉甸甸的爱,他一背就是十几年。尽管当时家里不富裕,可他为了让大天鹅平安度过漫长的冬季不顾妻子反对,拿家里玉米到河滩上投喂。春来春又去,岁岁雁归来,在伊力亚尔·伊力的精心呵护下,大天鹅把额敏当作第二故乡,数量逐年增加2只、8只、14只……2022年增加到68只,2023年达到了160只。如今,额敏已成为新疆唯一的大天鹅冬季栖息地,县委政府也在这里修建了雁归桥和天鹅广场,并成立了大天鹅保护站。在县委政府的引领下,伊力亚尔·伊力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守护大天鹅的队伍。为了方便大天鹅觅食,他们把河滩上的雪扫出很长很长……他们给每一只大天鹅命名,有的叫“古丽”,有的叫“巴特”守护美丽的大天鹅,就像看着一群冬泳的姑娘小伙。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伊力亚尔·伊力也曾有过心酸。塔斯尔海村人重情重义,可为了保护天鹅,他不惜拉下脸与邻里街坊争吵。尤其是慕名而来的市民与游客,出于善良的愿望胡乱投喂。他们不知道无节制过量投喂有害无益。为了保持大天鹅的野性,他上前阻止,人家不理解他,认为他想独占大天鹅,就诬告他投喂的玉米泡了酒拌了药……
伊力亚尔·伊力受这么大委屈,妻子开始不理解,可当她知道:天鹅是忠贞的鸟,一生一世只为彼此守候。若一只天鹅意外死去,另一只天鹅或选择孤独终老,或选择绝食身亡。它浮在冰冷的河水里,任凭人们怎么呼唤也不肯上岸觅食,直到被冰冻在河里死去!妻子开始理解他,并全心全意支持他,逐渐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天鹅守扩神。
前些年,伊力亚尔·伊力在投喂时,发现一只大天鹅萎靡不振,体力差,挤不到前面来觅食。仔细一看,原来这只天鹅的一只翅膀折断了他把受伤的大天鹅带回家,伤翅用木框和绳子固定,和妻子每日精心调养。他们把舍不得吃的干果喂给它,并想方设法给它补钙。大天鹅一天天好起来后,在伊力亚尔·伊力家里称王称霸。它独占巢穴,把鸡鸭鹅都赶了出去;又占据了院子里的土堆,扑打着伤愈的翅膀,不让鸡鸭鹅靠近。夫妻俩明白,大天鹅在做康复训练,由着它。
第二年春天,当大天鹅成群结队离开额敏河,向西伯利亚迁徙的时候,这只康复如初的大天鹅振翅而起,在伊力亚尔·伊力的房子上空绕着圈圈。它发出阵阵哀鸣,向伊力亚尔·伊力夫妇告别!天鹅追着大队向西北飞走了,伊力亚尔·伊力的妻子淌下了热泪。一年里她始终惦记着这只大天鹅,不知道它过得好不好?还会不会回来?
转眼冬天来了,额敏下了第一场雪。夜里狗咬得厉害,北风送过来一声声凄厉的狼嚎。伊力亚尔·伊力的妻子翻身而起,她捅醒丈夫,惊一乍地说:“我听见天鹅飞回来了!”伊力亚尔·伊力没有责怪妻子,他穿戴整齐,拿上手电,抄起镐把,向天鹅湾走去……
第二天,天光大亮,妻子推开房门,突然看见两大两小四只天鹅在她家的房子上空盘旋。她一迭声地喊伊力亚尔·伊力,伊力亚尔·伊力刚从屋子里跑出来,一只大天鹅突然从天而降,落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并深情款款地向他们走来……伊利亚伊力和妻子眼前一亮,是那只飞走的天鹅又飞回来了!
少数民族家庭有个汉族爸-马新华:马新华,女,回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出生,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民警。马新华时时处处自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和团结各族干部群众,尽已所能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马新华的家庭由三个民族组成,多年来,一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是一个温馨和睦的民族团结家庭。马新华的丈夫米吉提是维吾尔族,2001年下岗后做些小生意来帮助家里的生活,儿子加吾兰2010年从部队复原后在社区工作。家中还赡养着一位汉族孤寡老人。谈起赡养孤寡老人的事情,街房四邻、领导、同事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他们说:马新华有一颗真挚的爱心。孤寡老人名叫杨吉春,男,汉族,当年老人一人在外流落,生活很清苦,马新华在下班途中遇到了几次老人后在2004年初冬,马新华将浑身发抖的老人接回家中,在这个家中安顿了下来,一个由三个民族组成的新家庭成立了。当时老人的精神状况很差,情绪也很不稳定,生活上有些拘谨,为了让老人安心住下来,马新华便经常抽出时间陪老人拉家常、聊天,让老人开心起来,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老人刚到家里的第一年,因为老人是汉族,而马新华家却不过春节,但为了让老人开心,马新华特意做了一桌子饭菜,马新华的儿子还给老人敬了一杯红酒,亲切的称呼他"爷爷"。在生活中,马新华和丈夫称老人"爸爸",孩子叫老人"爷爷",家里做饭时,尽量合着老人的口味,变着花样让老人吃得可口,这让老人很受感动,他逢人就讲,马新华是我的亲闺女。如今,杨吉春老人已经68岁了,在马新华家已经生活了10个年头。10年来,他已融入这个由三个民族组成的"家",日常生活中帮马新华操持着家务,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为马新华减轻一些负担。
马新华赡养孤寡老人的事迹传开后,一度成了“名人”。2008年,额敏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马新华被评为“孝老爱亲模范”;2009年被评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疆公安交警系统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0年荣立个人三等功;2011年在全国文明网“我身边的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中,入围“孝老爱亲”候选人。2015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也迷里文化园:也迷里文化园位于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也牧勒牧场东4.3公里。是一座以展示额敏也迷里古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展馆,也迷里古城遗址是一处宋元时期的古代城址。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2013年确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约900年的历史。文献记载中的也迷里古城曾是耶律大石建立西辽时的都城,是元窝阔台汗国的都城。这个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宋元时期(西辽、元时期)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也迷里文化园的建筑设计独特,融入了现代元素和古代文化的符号。整体建筑由一个三角体组成,取自延绵不绝的山势,体现了也迷里古城坐落于群山环绕的自然环境中,同时三角体造型以遥远的山峰为形,隐喻古城文明曾经的辉煌。整体建筑采用了双色系四种色调分层呈现了额敏深远的历史意境。浮雕中的古城墙和中原建筑凸显了中原文化始终是当地文化的主旋律。展馆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通过丰富的文物实物和多媒体运用向公众展示了也迷里古城遗址的历史文化背景、考古发现以及宋元时期当地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展馆内陈展了陶器、石器、青铜器、玻璃、铁器等近百件遗址出土文物,展品既有反映当时城市建设的建筑构建,也有反映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饰品、钱币等。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观赏性。随着也迷里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遗址出土的更多精品文物将陆续在展馆内与观众见面。此外展馆还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实景复原等手法,展示遗址出土文物和文化内涵,科学性强,体验性好。展览通过展板和展品全方位展示额敏的历史变迁、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展示内涵丰富。
额敏县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阿山民俗文化陈列馆:位于额敏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杰勒阿尕什镇纳仁恰汗库勒村中心地段,占地面积350平方米,2020年6月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该馆分农业生产、农家房舍、农耕实物等9部分内容,陈列展品约500件。50年代的夯土墙房子,是阿山先辈的故居。当年他作为劳动模范去北京,受过毛主席接见,屋内有当年的照片。如今纳仁恰汗库勒村为传承塔城地区独特的塔巴馕饮食文化,继续发扬阿山前辈吃苦耐劳,敢于创新的精神,村党支部经过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商议,因地制宜,争取项目修建了阿山大叔塔巴馕生产加工车间,其中,目前可以直接解决10人就地就业,王海萍依靠阿山大叔塔巴馕生产车间的优势每天能生产出高质量阿山大叔塔巴馕约80个,已通过订单模式出售5000多个塔巴馕了,村队正在计划开展电商模式进行销售,预计每年可以产生30余万元的营业额。
额敏县喀拉也木勒镇阿克阔麦村花毯小镇:花毯小镇位于额敏县喀拉也木勒镇阿克阔麦村,依山傍水,以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内核,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农牧区、草原、麦田、河道、海航山。打造出了以天蝎座为点位的9套民俗区、以北斗七星为点位的6套哈萨克族毡房、两层观赏星空的融游客服务中心、房车营地、玻璃栈道、集特色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涵盖文化主题广场、花毯广场、精品民宿客栈、主题酒店、街坊、特色餐饮、会所、酒吧、房车营地等众多文化旅游功能。小镇周边有喀拉也木勒风景区,由群山、河谷、草原构成的自然风景区,是国家2A级景区。
海航草原风景区:喀拉也木勒镇紧紧围绕地理优势、美景优势,打造了“大美谷地”、“空中花海”两处景点,建设18套民俗毡房、游客休息凉亭、观景台、户外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因为,海航山素有高山上的平原之称,每当盛夏季节这里鲜花似锦、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海航”是哈萨克语音译,“海航”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是“一直上坡”。海航牧场是额敏县少有的高山牧场。除此之外呢海航草原有“五多”:灌木多,草多,花多,泉多,野生动物多。当远山、河谷、草原、成群牛羊、天空中苍鹰盘旋时,这里就形成一派迷人的草原牧歌景色,游客可以在蓝天白云草原间自驾游,体验大自然氧吧和天然避暑,观赏一览无余的大草原风光,牛羊在草原上星星点缀,让人置身于一幅油画中一般。
(文中图片及视频由ACTV记者王妍松、《美国中美邮报》记者魏炯才等海内外媒体记者现场拍摄,相关材料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侨联提供)
ACTV责任编辑:海风
